• 新宝GG

    销售与服务热线:
    18851029986

    生化系统异常手册

    栏目: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:2019-12-20
    分享到:

    一、生化池产生浮渣及泡沫的原因

    生化池产生浮渣的原因:来自活性污泥系统的不正常代谢,也可能是无机颗粒上浮导致的。

    二沉池浮渣:来自生化系统的浮渣、二沉池活性污泥硝化后污泥上浮、二沉池缺氧严重导致厌氧污泥上浮。

    泡沫成因:水体黏度增加,主要由于:水体有机物含量过高、曝气混合液活性污泥老化、进水含有过量的洗涤剂或表面活性剂、丝状菌膨胀等。 

    二、生化池产生浮渣及泡沫的种类

    1.泡沫种类

    (1)棕黄色:活性污泥老化,污泥老化而解体,悬浮在混合液中,附在泡沫上, 导致泡沫破裂时间延长,形成浮渣。

    (2)灰黑色:活性污泥缺氧,出现局部厌氧反应。另外,可分析进水中是否带有黑色无机物质。

    (3)白色:粘稠不易破碎泡沫,色泽鲜白,堆积性较好,原因是进水负荷过高;粘稠但容易破碎,色泽为陈旧的白色,堆积性差,只有局部堆积,原因是过度曝气。

    (4)彩色:进水带有颜色而且负荷高;进水带洗涤剂或表面活性剂。

    2.浮渣种类

    (1)黑色稀薄的液面浮渣:活性污泥缺氧。

    (2)黑色而且堆积过度的液面浮渣:污泥严重缺氧或厌氧。

    (3)棕褐色稀薄的浮渣:不堆积就正常。

    (4)棕褐色而且堆积过度的浮渣:污泥内部产生硝化反应;严重丝状菌膨胀。
    沉淀池

    三、生化池产生浮渣及泡沫的故障分析

    1.棕黄色泡沫

    代表活性污泥处于或将进入污泥老化状态。

    (1)结合沉降比测定是否小于8,污泥颜色是否色泽暗淡,沉降速度是否过快,根据泡沫颜色为棕黄色可判断污泥出现老化。

    (2)结合SVI小于40,根据泡沫为棕黄色可判断污泥出现了老化。

    (3)结合镜检菌胶团比较致密,后生动物大量出现,根据泡沫为棕黄色可判断污泥出现了老化。

    2.灰黑色泡沫

    代表活性污泥系统出现了缺氧或厌氧状态。

    重点需要对溶解氧进行综合判断。对池体均匀布点进行溶解氧测定,如果出现DO小于0.5mg/L,需要重点进行确认。考虑区域污泥是否搅拌混合充分,是否存在沉淀死区。

    3.白色泡沫

    代表活性污泥负荷过高,曝气过量,洗涤剂进入等。

    (1)F/M与白色泡沫:如果F/M大于0.5,可以确认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,培菌初期出现泡沫正常.

    (2)DO与白色泡沫:DO大于5.0mg/L,就是曝气过量导致污泥过氧化而出现解体,一般控制DO不小于2mg/L就可以了。

    (3)外入物质的问题:洗涤剂或表面活性剂进入。检测DO和污泥负荷可反推断是否有外入物质进入。

    4.彩色泡沫

    与进入带颜色水、洗涤剂、表面活性剂有关。

    通过观察物化区处理出水是否带有颜色可判断是否有颜色水进入;观察物化区水跃是否产生泡沫可判断是否洗涤剂进入。

    5.黑色稀薄液面浮渣

    控制DO值,判断是否存在溶解氧相对不足或局部不足。需要全面进行测定确认。对于因废水本身缺氧过度导致色泽变黑,可以通过加强回流废水缓解浮渣大量出现。

    6.黑色堆积过度液面浮渣

    镜检没有发现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,污泥颗粒分散不絮凝,沉降性能不好,上清液浑浊,污泥沉淀色泽暗淡偏暗黑。

    原因:溶解氧不足,局部出现厌氧或缺氧。

    7.棕褐色稀薄液面浮渣

    结合沉降比发现上清液略显浑浊,含有解体的细小颗粒物质,间隙水清澈,浮渣具备粘性,不易搅动下沉。

    原因:F/M小于0.05 ,而且持续时间长。

    8.棕褐色堆积过度液面浮渣

    (1)与丝状菌有关:结合镜检和SVI或者结合SV,判断是否为丝状菌膨胀。

    (2)与活性污泥反硝化有关:结合SV,发现细小污泥絮团向上浮起,堆积在液面,通过搅拌后可以快速下沉;测定C/N,确定进水是否含有过量的N,在碳源不足的情况下,污泥容易发生反硝化,同时确保溶解氧大于3mg/L。

    四、浮渣与泡沫的预防与控制

    1.污水自身控制问题导致

    (1)排泥不及时,污泥龄过长:出现棕黄色稀薄浮渣;控制污泥老化;可结合F/M、SV以及镜检进行确认。

    (2)污泥浓度控制过低,负荷偏高:结合镜检和F/M进行确认。判断是否有非活性污泥类生物出现,F/M是否大于0.5。

    (3)丝状菌未能有效控制。

    (4)曝气方式不正确:过量曝气。

    (5)营养剂投加相对不足。

    2.浮渣泡沫消除对策

    用水进行喷洒、倾倒适量废机油或者消泡剂。

    五、二沉池污泥漂流

    1.曝气池冲击负荷过高

    (1)污泥负荷过高:判断是否二沉池出水浑浊。

    (2)表面负荷过高:进水量大,停留时间不够。

    2.曝气池污泥老化

    排泥不及时,进水污水浓度过底,污泥浓度控制过高。

    3.曝气池污泥中毒

    判断出水的效果明显变差。

    4.二沉池反硝化作用

    控制曝气池尾端的DO以及加大回流速度。

    5.生化系统大量无机颗粒进入

    强化物化效果

    6.曝气池曝气过度

    检测DO。

    沉淀池

    六、二沉池污泥上浮

    1.原因

    污泥腐化、污泥脱氮、污泥膨胀。

    (1)污泥腐化:缺氧造成厌氧分解,产生大量气体。

    (2)污泥脱氮:反硝化作用(硝酸盐在反硝化菌作用及DO小于0.5mg/L条件下,还原成氨和氮),产生气体。

    (3)丝状菌膨胀:活性污泥絮团内夹带过量细小气泡,导致污泥比重降低。

    2.指标表现

    (1)镜检:活性污泥菌胶团内有细小光亮点。

    (2)肉眼观察:菌胶团内有细小气泡,阳光下气泡受热膨胀。

    (3)SV测定:出现气泡,并膨胀上升。

    3.处理对策

    (1)反硝化问题

    ①增加污泥回流或及时排泥,减少沉淀池内污泥;

    ②减少曝气量或时间,降低硝化作用;或者提高出水端溶解氧的含量。

    ③减少沉淀池进水量,以便减少进泥量。

    (2)污泥腐化问题:

    保证曝气设备低故障;降低污泥浓度;避免污泥冲击负荷丝状菌问题

    (3)丝状菌膨胀问题:

    ①丝状菌生长环境:pH 4.5-6.5,高温容易生长,要求较多碳源,对氧和磷要求较低 要求较多氧。

    与正常情况进行比较

    ②判断依据{在正常情况下,SV(10-30), SVI(50-150)。}

    ③丝状菌膨胀原因:

    外围原因:

    a) 接种活性污泥丝状菌感染;

    b) 进水水质成分影响;进水成分单一,缺少营养剂以及微量元素。

    内部控制原因:

    a) 长期低负荷运行;

    b) 长期低溶解氧或局部缺氧运行;

    c) 营养剂投加失衡;

    d) 酸性废水环境对丝状菌的诱发作用。

    指标表现:

    a) F/M:小于0.05长时间;

    b) 缺氧或局部厌氧状态存在;

    c) 进水成分单一影响。

    控制难度:

    a) 丝状菌和正常菌胶团对环境和食物要求区别性不高;

    b) 工艺调整对丝状菌膨胀的稳定控制不足;

    c) 丝状菌自身特点,适应环境强,可变异;

    d) 彻底灭杀的难度高;

    处理对策:

    a) 工艺控制参数严格管理:对于轻度、中度早期膨胀可采用。

    溶解氧:控制池进水端不小于1mg/L;池尾不小于3mg/L。结合溶解氧适当调整污泥回流量。

    食微比:控制F/M在0.15,不低于0.05;

    营养要求:保持营养均衡,足量均匀补充N、P。

    b) 引入惰性物质抑制:对于高度膨胀可采用。具体办法是降低物化阶段沉淀效果,通过测定SV从90降到70后,可考虑减少惰性物质进入,严格控制排泥,确保日污泥浓度变化不超过15%。

    c) 高pH污水抑制膨胀:适用于高度膨胀。具体办法是控制pH在10左右,持续时间4-8小时,进行过程中要求充分调节,均匀排放,严格监视各段不超过10.5。控制污泥回流5%;结合镜检观察和SV测定确认效果,一般2天后系统会恢复正常。

    d) 利用漂白粉抑制和杀灭丝状菌。投加量70-90g/m3,投加时间每袋(50Kg)间隔5分钟,总时间不超过停留时间的1/2,结合镜检和SV测定确认效果,一般3天后系统恢复正常。

    丝状菌受打击后,如果不彻底,可能出现变异,具体办法:

    a) 制定周全计划,确保一次成功;

    b) 灭杀三天前停止排泥,避免丝状菌进入物化系统,并再次进入生化系统;

    c) 一次不成功,交替使用杀灭方法;

    d) 彻底失败后,进行排空杀毒处理后重新培养。

    七、污泥老化

    1.SV测定

    (1)沉降速度:快,时间比正常快1.4倍;

    (2)污泥絮团:大,比较松散,絮凝速度也快;

    (3)污泥颜色:深暗、灰黑、不具有鲜活光泽;

    (4)上清液清澈度:有好的清澈度,游离较多细小絮体。

    (5)液面浮渣:曝气池有浮渣和泡沫产生。

    2.镜检观察

    后生动物数量占优,污泥菌胶团粗大色深。

    3.F/M确认

    (有机负荷率F/M,也叫污泥负荷,F指的是有机物,M指的是微生物。指单位重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承受的有机物的数量,或生化池单位有效体积在单位时间内去除的有机物的数量,单位kgBOD5/(kgMLSS.d)。)确认长期处于低水平,小于0.05。

    4.产生原因

    (1)排泥不及时,污泥龄长。

    (2)进水长期处于低负荷状态。

    (3)过度曝气。

    (4)污泥浓度控制过高。

    5.控制方法

    (1)确保污泥浓度在一定范围,通过F/M确定,同时确保排泥的均匀性。

    (2)曝气的均匀性和防止过曝气。通过检测DO,控制出水端DO为2.5mg/L。

    (3)避免低负荷运行;控制F/M在0.15-0.25之间,必要时补充外加碳源。

    6.指标控制

    (1)F/M:控制0.15-0.25。

    (2)DO:大于4mg/L属于过曝气。

    (3)污泥龄:7-10天。
    刮泥机

    八、污泥中毒

    1.判断方法

    (1)观察SV:污泥活性降低,原生动物死亡,菌胶团解体细小化,有大量不沉降细小颗粒,污泥絮凝性变差,絮凝时间长。

    (2)镜检:

    ①原生动物死亡或消失:以楯形虫为代表的爬行类原生动物消失。持续6小时后原生动物消失。

    ②后生动物活动减弱。

    ③菌胶团:出现解体,大量细小菌胶团颗粒。

    ④液面浮渣:色泽晦暗,稀薄松散;镜检浮渣发现无原后生动物,菌胶团松散,细小部分过多。

    2.指标表现

    (1)溶解氧变化:逐渐上升

    (2)出水变化:有机物浓度不断升高。

    3.对策

    (1)阻止污水进一步进入,中断源头;

    (2)稀释已进入的混合液,加大污泥回流;

    (3)利用加大排泥抗击冲击。


    新宝GG